好问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年报告诉你,险企炒股哪家强?

时间:

业绩期渐进尾声,去年保险行业的业绩整体表现亮眼,其中去年的“债牛”为险企贡献了可观的利润,那么在市场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2025年险企的亮眼业绩可以持续吗?

净利润激增 77.7%,权益配置与高股息策略成增长引擎

2024年,中国五大上市险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实现了显著业绩增长,整体净利润同比大增77.7%,合计归母净利润达3475.71亿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投资收益激增,以及寿险业务的结构优化。五大险企净利润增速普遍超过45%,其中新华保险以201%的增速领跑,归母净利润达262.29亿元;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净利润分别突破1000亿元(1069.35亿元)和1200亿元(1226.07亿元)。

五大险企2024年投资收益颇丰,据统计,五大险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2024年合计实现总投资收益7969.2亿元,同比激增 113.9%,创历史新高,其中,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 796.87亿元,同比暴增 251.6%;中国人寿总收益3082.51亿元,同比增长137.8%;中国太保总收益1203.94亿元,增长130.5%;中国平安总收益2064.25亿元,增长66.6%;中国人保总收益821.63亿元,增长86.2%。

从各险企的投资特点看:中国平安投资策略灵活,2024年以来举牌港股高股息银行股,全球化布局分散风险,总投资收益率达5.8%;中国人寿保持稳健的规模优势,资产配置保守,债券类资产占比59%,总投资收益3082.51亿元,净投资收益率3.47%,2024年净加仓权益资产超1000亿元,赚足了A股下半年的阶段性行情;新华保险则保持高增长与激进投资,净利润增速201%,其中权益类投资占比达18.8%,推动投资收益同比增251.6%,但是风险敞口较大,高比例权益配置使其对市场波动敏感;中国太保则运用平衡型策略,净利润首破400亿元,同比增长64.9%,股票和基金投资占比14.5%;中国人保保持稳健增长,投资端保守,固定收益资产占比67.9%,净投资收益率3.9%。

2024年的险企投资效益看似丰厚,但是也透露出了不少问题。例如2024年新华保险实现总投资收益796.87亿元,同比增长251.6%;实现综合投资收益1149.61亿元,同比增长252.5%;实现总投资收益率5.8%,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综合投资收益率为8.5%,同比增长5.9个百分点,这看似是一个很好的业绩表现,然而这是建立在2024年“债牛”以及下半年股市强势反弹的前提下。

4月15日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并成为第四大股东,对此新华保险表示,投资杭州银行,公司可以通过配置红利资产优化资产配置,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底仓资产,促进银保业务协同,增强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全面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他们进一步表示,“近年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保险公司面临的利差损风险凸显。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更关注在权益市场寻找高分红、盈利稳健、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公司,并依托负债端资金来源稳定、长期限的优势,长期持有具有高分红、低波动特征的优质上市公司,获得稳定的收益以缓解利差损风险。”

据市场数据初步统计,2025年一季度,平安人寿、新华人寿、瑞众人寿等6家险企完成了12笔举牌,例如平安人寿首季度4度举牌,1月8日、10日,平安人寿相继举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持股比例达到5%;2月17日,又举牌农业银行;3月13日,平安人寿再度增持招商银行,持股比例超过10%,均瞄准银行股。

业内人士表明,2025年以来,银行股延续2024年的强势,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只银行股陆续创下盘中历史新高,持续性的外部扰动或将持续抬高市场波动率,银行的高股息率吸引力将进一步凸显,而且不仅仅险资加大力度举牌银行股,多只基金产品也加大在银行股方面的配置。

除了高股息策略,对于另类资产布局也在进行中,多家险企通过另类投资,如投资私募基金、未上市股权分散风险,例如,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联合设立500亿元私募基金,聚焦二级市场优质公司;中国人寿设立银发经济产业基金100亿元、云南新能股权投资基金100.04亿元,投向养老、绿色能源等政策支持领域;人保资本发起现代化产业基金100亿元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这一类行动都展现出险企。还有地方政府与险企合作项目,2024年苏州与河南分别签约超500亿元项目,聚焦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及产业转型,如苏州国企与险企合作推动新能源、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

除了对权益类金融资产的配置外,险企也加大了在固收资产方面的投资,并且拉长资产久期,据数据统计看,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以及新华人寿均加强了定期存款和债券的投资(中国平安没有披露),期末投资的债券金额均同比出现两位数的增加,据年报中表示,他们加大了国债、地方政府债等长久期利率债的配置,以匹配负债端久期;中国太保则表明采用“哑铃型配置”,平衡长期利率债与权益类资产。

险企会出现这样大规模改变投资策略是预料之中的事。首先政策引导与资产荒压力,监管层鼓励险资作为“耐心资本”入市,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低利率环境下,标准化资产收益下降,倒逼险资通过另类投资增厚收益。其次,负债端对资产端协同,分红险快速增长,据市场数据初步估算,2025年新单增速预计230%,由于分红险对于资金流和时间的要求,资产端需要匹配稳定现金流,因此高股息股票及长期基建项目成为优选。此外,长久期债券作为“压舱石”的核心作用,如超长期利率债(30年期国债)和银行永续债因久期长、信用风险低,成为险资首选,并且伴随非标资产收缩叠加协议存款规范化,险资被动增配债券。

权益配置加速对冲债市波动,投资端红利延续下的“稳中求进”

2025年险企一季度报公布在即,市场对其表现已有了大致的判断,首先是投资红利预计有望继续存在,从2024年以来头部险企高股息资产配置大幅增加,2025年以来多家银行股也持续突破前高,尽管重点布局的科技、新能源等板块因关税问题出现下跌,但整体保持中性,并且险企也在加快配置的转换,仅2025年一季度险资举牌次数就达12次,而2024年全年完成20次,提高举牌速度或将带来转机,因此2025年险企一季度的投资业绩表现可能不及2024年,但整体表现依旧平稳。

其次,2025年初《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提升险资A股投资比例,同时放宽偿付能力约束,为险资增持提供政策空间。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投资者配置需求增加等,ETF规模快速增长,截至4月21日,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ETF规模4.04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加3159.66亿元,增长8.48%。从上证180价值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ETF)、南方中证1000ETF、博时上证30年期国债ETF等ETF。从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看,2025年第一季度,基金净值增长率均为正值,并优于同期的对比指数,整体业绩平稳小增。还有部分险企配置港股资产,例如人保财险一季度净利润预增80%-100%,部分得益于港股配置的投资收益,恒生指数在2025年一季度上涨15.3%。

据华泰证券测算显示,险资“收息策略”静态欠配规模达5000-9000亿元,动态缺口或超万亿,未来两到三年,FVOCI类资产配置比例预计持续提升,尤其是目前配置比例较低的险企。因此预测未来险企还会加大在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上的投资。市场预测2025年债市尽管仍处于牛市周期,但会出现明显的阶段性波动分化,这就意味着2025年险企在债市上的业绩将不如2024年,险企想要保证业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或将使其在权益资产的配置增速大于在固收方面的配置。尽管一季度以来A股市场也出现明显波动,沪深300下跌近1.2%,但出现了结构性行情,如人工智能相关行业、港股、科技股仍为险资提供机会。

因此就有部分机构,如新华保险认为当前债券持仓比例过高,可能面临利率下行导致的“利差损”风险,计划适度转向权益类资产,但主流观点仍认为债券是险资长期配置的核心,尤其在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其稳定性不可替代尽管债券仍会占险资投资的主导地位,但2025年险资亦加快和加大配置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等工具多方位参与股市,以平衡收益结构。

华泰证券研报表示,国家鼓励消费、稳定股市等政策加速落地,权益回暖、利率企稳下,险企投资端有望逐步改善;储蓄险销售回暖、健康管理等需求释放、报行合一预定利率调整等有望推动NBV稳健增长,大灾风险减弱助力COR显著改善,行业基本面趋势向好延续。(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