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看懂黑科技!大皖新闻探馆第三届科交会

时间:

大皖新闻讯4月26—28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将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科交会共征集成果4147件,现场展示2578件,一大批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让人目不暇接。

AI+球幕打造的“星空魔球”,用于航天员、海员和学生的天文知识培训;国产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让硅藻“开口说话”;清华猛狮第三代飞行汽车能“跑”又能“飞”……4月25日,大皖新闻记者提前探馆,用“大白话”为你揭秘这些黑科技。

AI+球幕 打造“星空魔球”

脑袋圆滚滚,头上和身体上布满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圆形部件,好似长满了“眼睛”和“耳朵”,几条机械腿稳稳地撑住身体……在科技引领展区的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板块,一个颇具未来感的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基于人工智能控制的多平台标准球体球幕天文仿真系统’,也就是天象仪。”成都金都超星天文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平介绍,天象仪的上方搭建了球形荧幕,天象仪中的影像可以通过投影机展示到球幕中。不论是航天、航海人员的培训,还是面向学生的天文知识培训,都需要用到这一设备。

李平表示,该设备使用了科大讯飞AI交互控制、超薄双曲成形球幕技术等关键技术,可以提供地球上任意一个经度、纬度上的天文信息,并在球幕上模拟演示出来。“经过培训后,航天员、海员,甚至是普通的驴友、学生,都可以通过太阳或是星星的位置,来判断目前所处的时间,更加方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李平表示,目前公司产品已经运用在部分高校,以及航天、航天培训。“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科交会,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公司的产品,不断拓展应用领域。”

国产电镜让硅藻“开口说话”

如果你是一名法医,如何判断某位死者是溺水身亡,还是被害后抛入水中?这个时候,可能你需要国产台式冷场扫描电镜的帮助。

别看这个设备的名字有些专业,但它的应用场景已经十分广泛。合肥国镜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负责人孙鹏飞告诉记者,扫描电子显微镜是“纳米”尺度下微观检测的核心主力仪器,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半导体、光伏、生物医药等领域,它的出现标志着国内冷场扫描电镜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除了刚才提到的几个应用领域,它在许多细分领域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孙鹏飞表示,像是在法医鉴定中,借助这一设备对肺内积液进行观察,如果积液中存在硅藻,便可以通过硅藻的类型来判断它属于哪一片水域等相关信息。

科大硅谷板块

记者了解到,合肥国镜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科技仪器领域的硬科技初创企业,在科大硅谷协助下,国镜仪器公司于2023年10月12日落户科大硅谷片区。在本届科交会期间,位于生态赋能展区的科大硅谷板块迎来了国镜仪器、梦克斯航空、中科飞龙、八方地动等一批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的47家优质企业参展。共征集展品87件,首发首展23件,其中展品89%达到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现场更有瀚海量子的未来实验室VR游戏、未来头显的宇宙之旅VR大空间、宇翼科技四足机器狗等互动装置,黑科技触手可得。

这辆汽车能“跑”又能“飞”

既像汽车,又融合了飞行器的特征,清华猛狮第三代飞行汽车无疑是本届科交会的明星展品之一。

“从第一代到现在的第三代,每一代都侧重于不同的性能。”清华猛狮智能飞行汽车项目市场总监董一帆表示,清华猛狮第一代陆空两栖自主驾驶飞车用于野外实地调查,第二代可用于搜救、军事等领域,能够在驾驶中适应狭小空间并具有更佳的灵活性。

清华猛狮第三代飞行汽车借鉴了蜻蜓灵活度高、模态转换迅速的生物构造优势,突破了大载重下飞行汽车运输距离受限的技术难题、突破了传统车辆与飞行器的耦合模型,实现了空中飞行、地面行驶、陆空切换以及飞行与地面无人驾驶等多重功能,是解决未来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的理想选择。

清华猛狮第三代飞行汽车

“我们正在进行产业化转型,第四代产品未来可能会运用在极限运动领域,比如空中F1赛事。”董一帆介绍,与第三代飞行汽车不同的是,第四代飞行汽车采用的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构型。

据介绍,该成果是清华大学李骏院士团队产学研项目,将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出孵,当前正在合肥注册成立新公司,即将于科交会期间和长三角国创中心安徽中心签约。

拥有章鱼触手的仿生螺旋机器人

在螺旋机器人面前,不论是昆虫、水果、还是人的手臂,各种“奇形怪状”的物品都能被轻松抓取。

“它的全名叫做仿生软体螺旋机器人,你看,它的外观很像章鱼的触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IoT课题组合作者、仿生螺旋软体机器人项目参与人、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魏熹介绍,他们是基于自然界生物的柔性肢体,比如象鼻、章鱼触角等,以及“等角螺旋线”原理设计出这款机器人的,并研发出不同尺度与材质的仿生软体螺旋机器人原型机。

仿生软体螺旋机器人

如今,机器人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刚性机器人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等领域,它们抓取或是搬运物品的精度很高,但是抓取对象的尺寸和形态通常较为固定。”魏熹表示,仿生软体螺旋机器人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简洁的结构适应不同尺寸、不同外观的复杂物体的抓取。“小到昆虫如蚂蚁,大到10公斤的哑铃、篮球,它都能抓的起来。”魏熹希望,未来这款机器人可以在应急、物流、医疗等领域得到应用,加速机器人的迭代升级。“在科交会上,我们也会根据大家的需求对技术做进一步的完善,争取早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动画小车”让患儿轻松麻醉

面临一些医学检查或是手术时,很多“小孩哥”“小孩姐”并不会乖乖配合麻醉,常常又哭又闹。

在产业创新展区的生命健康板块,记者注意到一台名为“儿童麻醉诱导舱”的蓝色小车,里面的屏幕正在播放动画,还从车顶垂下一个麻醉面罩。“这样可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并增加互动性,让孩子主动带上面罩,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麻醉镇静。”特医科技(合肥)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马壮表示,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患儿产生恐惧心理,实现舒适化麻醉。

儿童麻醉诱导舱

“许多麻醉医生都遇到过不愿意配合麻醉的患儿,最初想到做儿童麻醉诱导舱,灵感来源于胶囊睡眠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首席创新官夏敏告诉记者,在进入麻醉诱导舱时,患儿的身边会有父母的陪伴,在视频的引导下,患儿能够主动带上麻醉面罩。“顺利麻醉后,麻醉诱导舱后方的门可以打开,我们通过遥控的方式将患儿乘坐的车‘开’出来,再把孩子送入手术室或检查室。”夏敏表示,如果顺利的话,该项目明年即可投入临床使用。

在“儿童麻醉诱导舱”旁边,同样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带来的展品“一氧化氮智能治疗室系统”。

“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一般需要通过吸入一氧化氮进行治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住院医师、葛建军教授团队成员李一鸣表示,目前现有的治疗设备都需要连接呼吸机,使用场景仅限于ICU(重症监护室)。“这台机器比大部分款式的微波炉还要小一些,可以运用在普通病房,给病人提供便捷。”李一鸣介绍,目前,该产品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试生产、型式检验、临床试验及相关研究工作,并已递交国家Ⅲ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预计今年下半年可投入使用。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摄影报道

编辑 张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