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五十年,渝中区篮球裁判委员会续写体育佳话
五十年,从兴趣小组,发展成为重庆三大篮球裁判委员会之一。
五十年,从露天土质球场,变成CBA、NBL、CUBAL等中国篮球联赛的顶级赛场。
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成长迈向卓越。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基石。2025年4月19日,重庆市渝中区篮球裁判委员会成立50周年庆典在广场宾馆会议厅举行。
重庆市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潘孝荣,重庆市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竞赛部负责人张明杰,渝中区文化旅游委员会副主任卢永军,渝中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斌,渝中区体育学校校长冯孟育,重庆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刘芳,以及各区县体育部门、篮球协会、裁判委员会等100余名嘉宾出席庆典,一同回顾见证了渝中区篮球裁判委员会5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

起源于“市中区篮球裁判兴趣小组”
原渝中区篮球裁判委员会主任刘正理讲到,裁委会的前身是“市中区篮球裁判兴趣小组”。在上世纪70年代,重庆的周末篮球比赛异常火爆,参赛的球队都是国有企业的篮球队。为保障周末比赛的顺利进行,1975年时任市中区体育馆馆长陈志就牵头成立了市中区篮球裁判兴趣小组,当时小组成员只有十余人。
后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重庆市的体育比赛日益增多,逐渐对裁判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5年,陈志、成凌云、陈德龙等一批裁判员,提议成立了渝中区篮球裁判委员会,并形成社团组织管理机制,每个月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强化篮球规则学习,交流临场执裁经验。
2000年以后,裁委会得到长足发展,在册会员一度突破百人大关,拥有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近10人,荣誉裁判4人,一级裁判51人,青年裁判占比达到80%以上。是业内公认的重庆三大篮球裁委会之一,另两大裁委会为重庆职工篮球裁委会和沙坪坝区篮球裁委会。
在顶级赛场崭露头角
“渝中区篮球裁委会的成长史,也是中国体育事业一路蓬勃发展的缩影。”刘正理讲到。
裁委会成立之初,主要职责是保障周末比赛和一些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比赛。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裁委会成员逐渐在区级、市级的大型赛事上担纲执裁任务,并在全运会、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等顶级赛场崭露头角。
刘正理会员是首届CBA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临场裁判,并在1993至1997年,连续五年被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裁判员称号;现任裁委会主任蒋愉曾执裁NBL联赛(全国男子篮球联赛)、超三联赛和CUBAL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50年来,裁委会完成全国篮球男女篮甲级、乙级联赛,中美男子篮球对抗赛,解放军男、女篮球赛,全国青年篮球联赛,全国大学生篮球赛,省市历届运动会及市内各区、县、各系统等比赛的执裁任务,并收获各界的广泛好评。

50年传承,书写一段体育佳话
蒋愉表示,作为一个地道的群众组织,渝中区篮球裁判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没有活动经费,没有学习场所的尴尬,老一辈裁判员就是凭借着对篮球运动和裁判工作的一腔热情,不求回报、不计付出地完成各个阶段的执裁任务,在保障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领域作出突出贡献。“50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现在渝中区篮球裁委会的全体成员,要传承和发扬老一辈裁判员们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建设体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渝中区文旅委副主任卢永军表示:“过去50年,几代渝中裁判人的薪火接力,为渝中区的体育事业书写了一段了不起的佳话。希望裁委会以50周年为新起点,继续高举‘体育强国梦’的旗帜,为重庆建设体育强市、渝中打造体育名区贡献更大力量。”
大会还对裁委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杨连胜主任授予杰出贡献奖,对陈德龙、刘正理、刘洪等10名裁判员进行了表彰。现场还陈列了裁委会成员获得的系列奖杯和荣誉证书等物件,彰显了渝中区裁委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文/吴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