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脉承新”青岛市传统文化追寻项目启动 首期调研走进崂山

时间:

当萁馏的炊烟遇上文创设计,当锔钉的敲击声混入数字浪潮……为深入挖掘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与创新活力,由市文旅局、市文联、青岛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海脉承新”--青岛市传统文化追寻项目于2025年青岛市非遗月仪式上启动。近日,首期调研走进崂山区,聚焦萁馏、樱桃酒、山羊奶豆腐、崂山土陶、张氏锔艺、贝壳雕刻六大非遗技艺,通过实地探访传承人、对话技艺革新者,探寻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生存密码与发展方向。 从深山工坊到现代展厅,此次崂山非遗的调研之旅展现了一幅传统与创新交织的生机图景。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技艺,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传承答卷。据悉,“海脉承新”追寻项目将持续走访全市非遗项目,为青岛文化强市建设提供鲜活样本。

第一站点-萁馏:

粗粮“土味”成网红美食

在北宅街道下葛场村的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一屉屉热气腾腾的萁馏散发着地瓜与豆香的甜糯气息。非遗工坊内,村书记助理黄蕾捧起一个拳头大小的袖珍版萁馏介绍:“过去萁馏是裹腹主食,现在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健康零食。”调研组看到,传统地瓜干与黄豆的组合已被创新加入黑米、燕麦、板栗等五谷杂粮,外形也从半斤重的“大块头”变为一口一个的精致点心。

传承人现场演示了“拆、搋、蒸”三道核心工序:碾碎的地瓜碴子与现磨豆浆沫需手工揉捏至软硬适中,再以巧劲捏出谷仓造型。黄蕾透露,去年全村卖出1.8万个萁馏,今年预计突破3万个,“我们正开发低糖版本,还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级领导干部唐静感叹:“从原料配比到消费场景的革新,让这项百年技艺真正‘活’在了当下。”

第二站点-樱桃酒:

山水灵气酿就“红玉琼浆”

"好水遇上熟透的樱桃,才能唤醒这抹紫红晶亮。"在北宅街道樱桃谷非遗工坊,传承人轻启酒桶,醇厚果香裹挟着山泉清冽扑面而来。

传承人现场揭秘"果酒分离"创新工艺:发酵与蒸馏被拆解为独立环节,既能通过控温蒸馏去除杂质,又最大限度保留樱桃的酸甜本味。木架上排列着不同年份酒坛,琥珀色酒液随岁月沉淀愈发通透。"我们与高校联合研发的这套工艺,让古法焕发出新生机。"樱桃酒酿造加工技艺是对崂山民间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刘建军说,作为青岛地区酿酒业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传统技艺亟待更好地保护和发展。

第三站点:山羊奶豆腐:

山野智慧炼就“东方奶酪”

“奶豆腐要趁热吃,外酥里嫩才够香!”在北宅本领农家宴,非遗传承人陈丽将刚炸好的金黄色奶豆腐撒上白糖端上桌。这道源于崂山奶山羊养殖历史的特色美食,曾是村民保存羊奶的智慧结晶。陈丽说,早年家家养羊,羊奶煮沸点醋凝固后挤干水分,便成了蛋白质含量高达30%的“土法奶酪”。

调研组跟随陈丽体验了制作关键环节:熬奶需文火慢煨以防糊底,点醋时需分次倒入观察凝固状态。尽管工艺看似简单,但火候拿捏全凭经验。

为此,陈丽尝试改良油炸工艺,让工艺能容易实现,而且让口感更蓬松。此外,他们开发即食包装,让游客带得走、存得住。

第四站点-崂山土陶:

烈火淬炼中艺术新生

“土陶不仅是容器,更是崂山文化的载体。”在庙石村土陶工坊,第七代传承人高岩正为一件灰釉陶盘描绘水墨山水。她坦言,2009年辞职投身土陶复兴时,这项技艺已濒临消失。她说:“传统土陶只有雕刻装饰,我引入彩绘技法后,作品更像立体画卷。”

调研组了解了崂山土陶的诞生:崂山石泥经捶打、塑形、阴干后,需在柴窑中历经12小时1300℃烧制。高岩的创新之作《山水陶盘》将釉色与彩绘结合,斩获省级工艺美术金奖。如今,她的工坊开发出茶器、花器等系列产品,并开设体验课程。 “年轻人喜欢亲手拉坯的感觉,这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第五站点-张氏锔艺

“瓷器医生”修补时光赋新生

“锔瓷不是简单复原,而是创作,是赋予新生。”在张氏锔艺非遗工坊,第四代传承人张峰手持工具,正在一件青瓷碗上定位打孔。调研组看到,传统锔钉已从铜铁材质升级为银、金甚至镶嵌宝石的装饰元素,破损处被设计成梅花、云纹等图案。

张峰团队开发的“太清门快客杯”将崂山道教文化与现代茶具结合,杯身锔刻太清宫纹样,荣获多项设计大奖。工坊内,教学研培区与文创展销区相邻,游客可体验“金缮”修复技艺。“我们正与高校合作开发锔艺IP,让老手艺成为国潮符号。”张峰说。更令人惊喜的是"城市记忆修复"服务——市民可提供祖传破损器物,工匠将其与青岛老建筑元素结合再造,让家族记忆升华为城市印记。

第六站点-贝壳雕刻

千年螺钿技艺唱响海洋之歌

“每一片贝壳都有独一无二的纹理,雕刻要‘因材施艺’。”贝雕传承人刘武向调研组展示了一幅以珍珠贝为原料的立体摆件,龙鳞细密如发,亭台楼阁层次分明。这项源自西周“螺钿”工艺的技艺,曾创下出口30多个国家的辉煌。

如今,贝雕产品从巨幅壁画拓展到首饰、摆件等轻量化商品。传承项目负责人指着一枚嵌有崂山风景的胸针介绍:“我们采用新技术提升效率,但手工雕刻的灵魂不能丢。”在调研中,专家们建议,后期可结合AR技术让作品讲述海洋故事。传承人点头回应:“正在筹划数字化展陈,让年轻人触摸‘活’起来的贝雕。”

亮点:

创新成非遗破局 “高频密码”

在五个项目调研中,“创新”成为传承人们口中最常提及的关键词,很多项目出现"代际对话"场景。在调研中,专家们也努力地勾勒着非遗创新的坐标:萁馏的零食化转型、山羊奶豆腐的即食开发、土陶的彩绘技法、锔艺的文创突围、贝雕的高端IP化探索……传统技艺正以不同姿态拥抱新时代。

在非遗传承中,主动创新者已见成效:萁馏变身新食尚实现销售量逐年增高;张氏锔艺通过“太清门快客杯”实现量产;崂山土陶借力体验经济打开市场。而亟待突破者仍在探索:贝雕需解决机械化与手工价值的平衡,需要解决手艺人后继乏人的问题;奶豆腐面临原料供应链建设难题。

专家观点:

“海脉承新”探山海之城非遗脉络,促文旅融合传承创新,解锁提振消费密码

随着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性名录,非遗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夏天”,2025年也被称为“非遗年”。恰逢青岛市刚刚公布了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批有地域特色的、更有活力和发展的、助力“双创”提振消费的优秀项目加入了非遗大家庭。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非遗项目,正是“海脉承新”的最佳注解:既守护了传统根脉,更融入了现代生活。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活”了起来,成功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调研中我们看到游客在崂山土陶作坊体验拉坯成型的乐趣;在贝雕工作室感受匠心独运、海洋文化的魅力;在叮叮当当、敲敲打打中体验锔艺的快乐;他们或是携老带小感受团揉萁馏的技艺、或是品尝着融入现代工艺的山羊奶豆腐,或是带走一瓶用古法酿制的樱桃酒……非遗不再只是小众的、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在见人见物件生活的基础上,更成为了可知、可感、可体验、促消费的文化IP。这种传承创新,不仅延续了城市文脉,更撬动了消费新场景——非遗研学、手作体验、特色餐饮等业态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海洋味”的活力。

当山海非遗遇见现代文旅,“海脉承新”的故事便有了生动注脚: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正是提振消费的“文化密码”。这密码藏在青岛“山海之城”的底蕴里,藏在一件件非遗项目里——也许是诉说着千年窑火温度的崂山土陶;也许是流光溢彩的青岛贝雕;也许是金属锋芒的焗艺、豆香四溢的萁馏、醇厚绵长的山羊奶豆腐、清冽甘甜的樱桃酒……“以非遗为媒,山海为韵”,青岛非遗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新篇章。

王睿璇 青岛市文化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副馆长(副主任)、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田璐 齐鹏超 徐小钦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