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铜陵:“循环”中力求“无废” “古铜都”正绿色蝶变
大皖新闻讯素有“中国古铜都 当代铜基地”之称的铜陵因铜而兴、依矿建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铜陵市主动作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抢抓国家级试点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不但有效破解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困,也推动实现城市生产生活全领域的绿色蝶变。2024年,铜陵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铜陵“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入选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亚太中心典型案例。

铜陵城市西湖湿地公园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力求“增产不增耗”
春光明媚时节,走进铜陵经开区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双闪”精炼车间,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夏日的“火热”场景——铜水从阳极炉里涌出,顺着流槽进入“中间包”,再分入转动的双圆盘内浇铸,变为实体后经喷淋水降温、过水槽,最终由自动化设备吊起放入重载AGV小车运出。整个流程全部自动化、智能化,冶炼区域清爽干净。
距离“双闪”精炼车间不远,低温热回收系统正在运转。铜陵有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冠铜业分公司经理文燕介绍,这套系统可将硫酸生产系统以前白白流失的热量回收后用于发电。“这套系统年发电量超1亿千瓦时,推动硫酸产品综合能耗历史性地呈现出负值。既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排放,又能节约一大笔用电成本。”文燕开心地表示。
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近年来,铜陵市坚持以工业领域循环经济为核心,围绕采、选冶、加工各环节,强化资源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产业延伸拓展,打造产业融合共生、在全国具有代表意义的铜、硫、石灰石等资源循环产业链。同时,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园区平台为支撑,大力实施园区循环改造。
截至目前,铜陵建成市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等三大园区,实现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铜陵经开区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义安经开区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铜陵省级以上开发区循环化改造覆盖率达100%。铜陵市铜冶炼全硫利用率达到99.86%,为国际领先水平。“十四五”前三年,铜陵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3.4%。
此外,铜陵市还以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为核心,补齐资源型工矿城市曾经欠下的环境问题短板,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近年来,铜陵总结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加快在水资源管理、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应用,同时强化水资源约束、污染物排放管理等,实行能耗“口粮制”,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等,实现生产清洁化、增产不增污。

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智能运输小车
将废物“吃干榨尽” 实现“增产不增废”
在铜陵市铜冠建材公司生产区,前来装载新型低碳胶凝材料的罐车络绎不绝。公司负责人朱雷介绍,公司生产的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以钢铁、热电等行业产出的高炉矿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作为主要原材料,经过破碎、研磨、混合后成为一种粉体材料,可替代传统的硅酸盐水泥用于矿山井下胶结充填。
“经测算,同等条件下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使用量约为硅酸盐水泥用量的60%至70%,可为矿山充填降本约三分之一。”朱雷介绍,过去三年,该公司累计销售新型低碳胶凝材料113万吨,协同处置矿山尾矿达到1000万吨,降低碳排放将近139.17万吨。“2024年,我们成功入选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作为我国有色工业“摇篮”,在长期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如何破解城市固废综合管理难题,一直是当地在思考的问题。铜陵市年产工业固废约1700万吨、日产城乡生活垃圾近千吨、秸秆可收集总量63.7万吨。在具体实践中,该市坚持“吃干榨尽”,在工业、农业、生活三大领域同时发力,提高产业和城市废弃物利用水平,推动实现“变废为宝”。
实践中,铜陵市聚焦黑、红、白“三座大山”,成立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创新实施相关项目,开发出纸面石膏板等多个产品,构建“回收-处理-再利用”循环链条,2023年全市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7%、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实现让固废变“金”;该市还全面推进钢铁、冶炼等行业余热利用,实施有关余热利用等项目,全市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达30万千瓦,每年为企业增加收益10亿元以上,真正做到了让余热变“能”。
此外,铜陵市还努力让秸秆变“板”、垃圾变“宝”。构建从秸秆到板材的产业化收储利用一体化模式,年收储利用稻麦秸秆60.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6%;推深做实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实现“吃”进去的是垃圾、“吐”出来的是水泥、“发”出来的是电,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焚烧处理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这一系列举措的加快推行,让“古铜都”在新时代正在绿色蝶变。
大皖新闻记者 朱春友 通讯员 朱敏(图片由铜陵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