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解·析丨“上海消费第一城”被反超?一城的消费市场活力究竟该怎么看?

时间:

近期,网上有传闻称“上海消费第一城”被反超。查了下,其依据的是今年前两月全国各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是真实的。

不过在我看来,时代日新月异,发展也不均衡,今天该如何看一城的消费市场活力,恐怕还需考虑三个易忽视的新情况——

一: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一指标,衡量城市消费市场活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可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主要衡量一个地区的实物消费情况,服务消费部分仅衡量餐饮服务消费情况。也就是说,该指标无法全面衡量某城市除实物消费之外的——服务消费市场活力状况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会加速增长;当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将成为主导。2024年,我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3016元,同比增长7.4%,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服务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6.1%。

在当前我国以服务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业态不断涌现、高端消费由实物奢侈品消费向文化消费转移的背景下,传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已经无法完整诠释城市消费市场活力。

二:以特定时间段的短期消费市场表现,衡量城市消费市场活力

今年前两个月也即1-2月期间,恰逢春节,上海有将近750万人离沪返乡过年,占其常住人口近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作为春节期间返乡目的地之一,不少地方迎来大量返乡人员。

也就是说,在2025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各城市消费市场表现,与春节期间人口的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密切相关。

三:除了规模扩张,消费市场结构的转型升级

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中国消费市场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居民消费正在从商品消费为主,转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与此同时,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不同的消费市场,亦存在结构性差异。在提振消费的过程中,本地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多元性、结构性特征及其动态迭代变化,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需充分结合本地消费需求结构与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禀赋等,科学研判本地消费市场结构转型、升级规律和主要方向,推动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在动态迭代中实现高效耦合。这有助于在提振消费的过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实现因地制宜释放地方消费潜力的目标。

如何科学评价一座城市的消费市场活力

从理论上说,科学评价一座城市的消费市场活力,需从消费能力、供给能力、辐射能力等多维度展开综合分析。

一是消费能力方面:关键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未来收入预期。

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提振消费必须与促增收协同配合。应采取有效举措,促进居民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等,夯实城市消费市场活力的能力基础。

二是供给能力方面:关键看商品与服务供给丰富度与结构合理性。

一座城市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往往决定该城市所能构建的消费市场的规模能级。因此,应当瞄准“关键变量”,不断强化城市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首先,瞄准人口结构变化,有的放矢强化供给保障。人口结构,决定城市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不同地区城市的人口结构存在极强异质性,不同人口结构特征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亦存在较大差异,必须因地制宜予以完善强化。比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口呈现老龄少子化特征,“银发经济”乘风起势,渐成一线城市的消费新增长极。

其次,瞄准消费价值取向变化,布局全新消费赛道,强化供给能力建设。比如,当前大众高端消费重点,正在由奢侈品消费向文化消费转移。因此,各地城市必须结合自身文化禀赋和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消费“核爆点”。再比如,随着Z时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其超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推动了国货新锐品牌的崛起。各地城市有必要改变过去一味依赖洋品牌的传统做法,加快打造国货老字号与新锐品牌集聚地。

三是辐射能力方面:关键看平台能级、IP特色与流量转化能力。

一个城市消费市场活力,不仅取决于本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还需看其能否通过强化自身在消费领域的辐射引领能力,吸引异地消费者前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基于此,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关键变量:

1.平台能级。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催生的线上消费创新发展,是过去十年支撑和推动我国消费市场成长壮大的重要动力,也是未来一段时期扩大消费和抢占全球消费市场前沿的重要抓手。消费平台能级,直接决定线上消费流量规模,也衡量一个城市消费市场的辐射能力。

2.IP特色。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特色鲜明的IP,决定其是否具备吸引和集聚消费流量的入口。城市IP,如同芯片,成为融汇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资源要素的内核,让城市因独特的身份标识而熠熠闪光,进而成为激发城市消费市场辐射能力的重要抓手。

3.流量转化能力。城市在凭借自身IP特色、平台效应吸引客流的同时,能否进一步结合其服务优势、供给优势,将客流高效转化为消费流量,同样是衡量一个城市消费市场活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比如,2025年春节期间,上海同期接待游客1777.84万人次,但旅游收入达465亿元,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上海流量转化能力。

2024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44.5%,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到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此背景下,必须加快厘清和树立起科学、全面、系统的城市消费市场活力评价标准体系,避免认知误区,实事求是考量,更好地因地制宜释放地方消费潜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标题:《解·析丨“上海消费第一城”被反超?一城的消费市场活力究竟该怎么看?》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张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