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要写清明,就不能只写清明 | 新黄河晚读

时间:

又是一年清明时。今晚8点49分,清明节气正式到来。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除了“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到清明,还能写什么样的诗词呢?

要写清明,就不能只写清明

要写眷念绵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白居易

旷野之上,晚风吹起纸钱纷纷飘飞,如同逝者的灵魂在空中徘徊,古墓累累,春草却依旧蓬勃生长,葱郁青翠。

棠梨花映照着高大的白杨树,那里演绎着人间的生离死别,扫墓的人们脸容哀戚,空气中弥漫着化不开的惆怅。

潇潇暮雨中,人们的泪水与雨水交织,滴落在墓前的青草,也滴落在人们的心间,可是那九泉之下的人们,却再也听不见。

只留下人们缓缓归去的背影,带着对逝者的无尽思念,步入茫茫夜色中。

那暮雨中的蹒跚背影终将消失,然而心中的思念“不思量,自难忘”,总在时光的缝隙里悄然生长。

要写清明,就不能只写清明

要写敦亲睦族: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高启

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中国人愿意相信,人生的幸福,都是祖先的庇护,因为他们的爱从来就不因死亡而消散。也正是这种情怀,让人落魄孤独时,有精神的依靠。

这神圣的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

要写清明,就不能只写清明

要写气清景明: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韦庄

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阵阵和风吹绿原野,百花争先恐后挂上枝头,丝丝细雨浸润大地。绘成一幅诗意清新的水墨画。此时节正值“柳色青青柳叶齐”之时,柳色青青,柳条长长,柳烟淡淡,因此,清明又称“柳节”。

要写清明,就不能只写清明

要写游冶沈醉:

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王磐

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一大礼俗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在这个梨花飘雪、海棠铺绣、雨润如酥的大好时节,人们早已沉醉其中,徜徉在花海里,沐浴在春风里,看“柳丝摇曳燕飞忙”,赏“梨花淡白柳深青”。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关于秋千的起源,一说是由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习武活动衍变而来,另一说法源于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在后院祈祷千秋之寿,令宫女耍绳戏为乐,本为千秋,是祝寿之词,后世倒语称为“秋千”。随着时间的发展,到宋、明直至清朝,清明荡秋千已十分盛行。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