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线绽芳华 一线绽芳华|陈良勇:民企也能挑大梁

时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哈尔滨瀚霖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正是贯穿了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创新。从工业刀具研发制造,到为国家两机专项配套生产,创新是其不变的主题。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瀚霖科技”,采访董事长、哈尔滨市劳动模范陈良勇,听他讲述创业的故事。

陈良勇介绍第一个创新成果一一薄长型硬质合金镶嵌刀具

叩响科技创新之门,成为“中国制造”的骄傲

陈良勇五十多岁了,但是精力充沛,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空中飞人”。人的视野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大学刚毕业时,外贸行业非常火。我就职于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哈尔滨分公司,被派驻国外工作和学习”。回顾过往,陈良勇谈到,他多次亲眼目睹了在国际博览会上德国、日本企业的刀具展位被采购商围得水泄不通,而中国的产品却少人问津。“强烈对比之下,我暗下决心:做made in china的精密刀具!”

书生意气也好,少年壮志也罢,陈良勇毅然辞去了贸易公司的工作,选择实业报国。

2002年隆冬,他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三位教授一拍即合,联手研发薄长型硬质合金镶嵌刀具。“三张钢笔手写的大红聘书,一处半露天的年租金2万元的200平米废弃换气房,几台二手机床,十几名工人,就这样开始了创业。”

条件虽然简陋,但是,艰苦的环境难掩科技创新的火种。寒风凛冽,换气房的铁门被刮得哐当作响。陈良勇开着松花江微型,买来塑料布和铁丝,亲手搭建起一个简易大棚,可是室内温度还是不高。大家身穿军大衣,怀揣暖水袋,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台上反复调整焊接参数。

“当时投了80多万,我的全部身家”,他说。整整一年,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攻克了刀具焊接变形的难题,将两种塑形变形极大的材料有效连接,实现3米内均匀延展,大幅提升了产品焊接后的强度和稳定性。

这一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使企业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我们的刀具被誉为中国制造的骄傲,我们的企业也顺利通过了黑龙江省首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复审。”

这项创新为瀚霖带来第一桶金,陈良勇翻身把歌唱。不久,企业在哈尔滨开发区拥有了自己的坐标——6000平方米的簇新厂房,与昔日的塑料大棚相比,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望。

两年后,该项产品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突破500万美元。瀚霖成为哈尔滨市四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更是荣获市政府颁发的“扩大出口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我们创新创业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一定要让这家小小的民营科技企业从北国边陲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陈良勇说。

在车间讲解设备与生产

突破国际技术垄断,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也是一条荆棘之路,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甚至要承受九死一生的风险。瀚霖始终秉持“干就完了”的精神,坚定地走在这条“难而正确”的道路上。

2008年,为了把产学研的焊点熔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筋骨里,也为了解决企业产品升级新材料制备等“卡脖子”问题,陈良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共建了“新材料新连接实验室”,并建立了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这些创新平台,培养、吸引了更多优秀科研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保障。

2009年,瀚霖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研发长达三年,目标是突破日本的技术垄断,制造应用于高端木材切割领域,具有高度防腐性能、兼具硬度和弹性、且支撑层稳定的多层复合金属刀具。

对陈良勇来说,尽管时光过去了十几年,最终检验的场面依旧历历在目。

在木材加工实验场,厚10毫米、长7米的多重复合金属刀具,集所有的焊接技术和热处理技术于一身:连续切割红橡木48小时,高度防腐层光洁如新,未产生蓝污和花脸的现象;切割东南亚和非洲进口的大体量木材,刀锋切削层瞬间轻松斩断其内部深藏的金属异物,且弹性层吸能缓冲,无损刀体;同时,支撑层在电子显微镜下,与其他层面呈现出精密叠压样态,实现了最薄底层的极限支撑。

这场实景测试交出了超乎预期的答卷,不仅解决了我国木材加工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2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更标志着我国在复合刀具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同时,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家关键领域的核心产品,瀚霖随之再次乘势实现了跃迁。

这一小小的轴承件,价格堪比黄金

参与关键领域建设,持续激发“民企”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作为高科技民营企业,陈良勇深受鼓舞,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国家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建设中来。

2020年后,瀚霖第三次搬迁,在哈南有了更大的厂房,并在省、市政府的“穿针引线”下,通过民企央企配套对接会这一金桥,成功打入中国航发、中国船舶等多个央企集团的核心供应商名单,参与了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核电设备等领域的研发和生产,并不断迭代。

一次,企业接到国家某部委的加工任务,这是一项没有成功先例、没有预付定金、未来走向并不明朗,还要投入大量研发费用的任务。“虽然有可能亏损,但是我们整个团队却十分兴奋,在我们看来,这不仅仅是商业合作,更是挺膺担当的国家使命!”陈良勇的双眼闪着光。

为了如期交付某一产品,陈良勇和技术人员一起常常主动住进厂区,在生产线旁支起行军床,吃住在车间。“实验室就是我们的家,昼夜轮转调试设备,困了就裹着工服在仪器旁眯一会儿,有时泡面刚泡好就被机器的警报声打断。”

正是这种“钉钉子精神”,使企业在时间紧、任务重、经费少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突破技术壁垒,完成“自主可控”,挺起国家的脊梁。

从2024年的一千多万到2025年两千多万,瀚霖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荣誉墙

“创新,始终是我们的生命线。”陈良勇介绍,一路走来,企业独立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科技攻关2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若干。“特别是去年,我们获得了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我们为客户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产品,累计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牢牢占领了市场。”

陈良勇认为,这一切的背后,是省、市政府政策组合拳的鼎力扶持。从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到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从营商环境优化到人才引进,瀚霖实实在在地享受着科技创新和政府营商环境优化所带来的红利。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科技为本,创新为魂’的理念,将积累的技术经验反哺家乡,用创新火种点燃黑土地的产业升级,为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他说。

郑名村 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