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戏曲史研究专家吴国钦新作《新编关汉卿全集校注》面世

时间:

4月11日下午,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关汉卿”主题报告暨《新编关汉卿全集校注》新书发布会在中山大学中文堂105校友讲学厅成功举办。本场主题报告由著名戏曲史研究专家、中文系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国钦主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建平、副总编辑刘鸿滨、中文系党委书记王琤等嘉宾出席。活动由中文系党委副书记谢金华主持。本次讲座也是中文系的 “致敬荣休讲堂”,体现了中文系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

吴国钦教授、王建平社长、王琤书记共同为《新编关汉卿全集校注》揭幕。 许建梅 摄

解码关汉卿的文学世界

发布会结束后,新书作者、中山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国钦以“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关汉卿”为题,作专题学术报告。吴国钦教授作为我国元曲研究领域的专家,深耕古代戏曲六十余载,培养博士生18名、硕士生7名,著有《中国戏曲史漫话》《潮剧史》等权威著作。

讲座现场,吴教授以关汉卿“江湖浪子”的独特身份为切入点,缓缓揭开了元代文学创作背后的社会画卷。在元代前期,科举考试停摆长达四十多年,众多 “高才博识” 的文人失去了传统的晋升通道,被迫从封建士大夫阶层走向市井,关汉卿便是其中典型代表。这一身份的转变,让他们将目光投向底层社会,以杂剧创作作为表达自我与反映社会的窗口,由此诞生了充满市井烟火气与底层关怀的作品。

吴教授深入解读了《窦娥冤》经典剧作,阐述了窦娥所遭受的三重压迫,分析这部剧作 “顺境 — 逆境 — 顺境” 的中国式大悲剧结构。剧中窦娥在面对不公命运时,坚定不屈的意志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而 “三桩誓愿” 更是对封建社会制度性压迫的有力控诉,是对现实不公的终极审判。

吴教授又以《蝴蝶梦》《五侯宴》《救风尘》《调风月》等作品为例,指出:“关汉卿的创作始终直面社会不公,其笔下的底层女性形象与市民意识,既是元代社会的缩影,亦是对人性尊严的永恒追问。” 这些底层女性形象涵盖婢女、妓女、小户人家寡妇、农妇等,她们在关汉卿的笔下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展现出坚韧、善良、智慧等美好品质。同时,作品中的市民意识也有所体现,例如封官等情节,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吴教授在讲解过程中,既有对文献资料的严谨考据,还原关汉卿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学创作背景,又紧密联系现实,引导师生思考经典作品对当下社会的启示,沉浸在关汉卿的戏曲世界里。报告深入浅出,特别是 “读关汉卿,不仅是读历史,更是读人性” 的深刻洞见,引发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

吴国钦教授以“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关汉卿”为题,作专题学术报告。

互动交流:思想的碰撞与传承

在提问环节中,观众热情高涨,首先是另一位中文系退休教授张海鸥老师为吴国钦教授献上一首自作词《行香子·贺吴国钦教授《新编关汉卿全集校注》出版》:“春润春清,春暖春荣。伴先生著述丰盈。杖朝岁月,论道心情。似凤凰山,韩江水,玉壶冰。精研戏曲,萦心学术,问汉卿谁解丹诚。梨园知己,文笔高朋。共一编书,数支曲,满天星。”张海鸥老师借这首词深切传达了对吴国钦教授的敬仰以及对其新书发布的祝贺。接着两位学生分别就“校注经验”与“关汉卿其他优秀剧目”提出问题。吴国钦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强调“校注需要格外细致,读懂一本书要逐字逐句地研读”,并鼓励青年学者以创新视角挖掘传统戏曲的当代意义。提问学生获赠吴教授亲笔签名的新书,现场氛围热烈。

吴国钦教授为读者签名。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何梦怡 通讯员 丁天祺

摄影:许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