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驻村故事】“乡亲们期待的眼神,使我牢记入党誓词!”——沿河自治县夹石镇踩经村驻村干部何若林践行初心二三事

时间:

【人物档案】何若林,男,土家族,中共党员,出生于1976年8月;2007年12月,任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村镇管理所所长;2008年9月,任夹石镇大茶办事处主任;2011年6月30日,被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11月15日,被任命为夹石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2014年7月,被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表彰为“五星党员(优秀党员)”;2016年6月,被夹石镇党委表彰为“优秀党员”;2021年10月,当选为夹石镇踩经村党支部书记;2023年6月,被表彰为“全县优秀驻村干部”。现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党员干部。目前,依然在踩经村乡村振兴建设一线坚守和奉献。被村民们称赞为“值得信赖的好干部!”

踩经村坐落于武陵山脉腹地黔东北群山褶皱之中,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东南部,距离县城56公里,是距离镇政府所在地最远的行政村,而最远的村民组距离镇政府所在地超过22公里。这里最高海拔1000多米,平均海拔750米,山峦叠翠,阡陌纵横;昔日,这里因为交通闭塞、村民出行困难,相当长一个时期,这里被贴上“偏僻和贫穷”的标签。全村共有11个村民组,属一类贫困村,户籍人口447户1925人,但全村国土面积仅有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3亩(田739亩,土604亩),人均不足一亩。人多地少、广种薄收的窘迫环境,让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无奈之余大都作出两类选择:一是苦读诗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冲出大山藩篱;二是外出务工,用汗水浇灌希望,以辛苦书写人生。

驻村干部何若林入户遍访的工作视频。

党和国家的惠民春风吹拂山寨,脱贫攻坚战役擂响决战贫困战鼓。镇党委、政府决定选派一位优秀党员干部到被镇干部形容为“老大难”村、“问题村”的踩经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经过认真研究,镇党委决定派遣历经多重岗位历练、工作经验丰富、工作作风扎实、勤恳踏实、敢于担当的时任镇农业服务中心干部何若林担此重任。而这与主动请缨到踩经村继续接受再锻炼的何若琳的愿望紧紧相合。2021年10月,经过村里干部群众“火眼金睛”严格考验后的何若琳,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与勇毅,不负众望当选为踩经村党支部书记。

自驻村那一天起,何若林就以村为家,视民如亲,以往每周要回老家村里陪伴八旬母亲的时间没有了,家里成为“旅馆”,他成为家里人眼里的“另类人”。近4年来,他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与村支两委一班子人聚焦民生“小切口”、架实干群“连心桥”,办好暖心“微实事”,奋力担当作为,为踩经村1900多名乡亲纾难解困。1300多个日夜的驻村坚守、奉献与担当,他赢得了当地群众如亲人般的信任和乡亲们发自肺腑的由衷赞许。

1300多个日夜的驻村坚守,深情书写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2021年5月,乡村振兴驻村号角吹响。面对组织召唤,何若林毅然递上请战书,成为乡村振兴战场上首批冲锋的“排头兵”。自从驻村之日起,他不分昼夜、不论晴雨,多样角色践行初心。

驻村伊始,他为迅速摸清村情民意,进行“见缝插针”式走访,田间地头的劳作间隙、农家院落的茶余时分、乡间小道的偶遇时刻,都成为他收集民声的窗口。白天走村入户深入遍访,夜晚整理问题研商对策,形成“调研-研判-施策”的闭环机制。在精准掌握情况后,他量身定制解决问题方案,科学有序指导村民因地制宜拓展脱贫致富路子。近4年间,何若林在踩经村解锁了多重角色,他是缔结良缘的“红娘”,是孤寡老人的“孝子”,是农特产品的“代言人”,更是村民生活的“跑腿员”.....

何若林有三本笔记本:一是民情日记本,里面记录了全村稳定脱贫户和监测户的家庭档案;二是政策摘要本,摘录着37项惠农政策的重点条款;三是问题销号本,记录着制约踩经村发展的各种“疑难杂症”解决进度。

何若林和村干部入户帮助老人办理社保卡一年一度认证。

“他来村里的头两个月,走的路比我们村干部一年都多。”村干部们说。何若林入户时看到农户在忙,他就主动帮忙,一边干农活一边向农户了解其家中情况。很快,他对村情民意、惠民政策“如数家珍”,与群众打成了一片,从“外来书记”变成村民口中的“好书记”,乡亲们也愿意敞开心扉和他吐露知心话。

筑牢基层堡垒,凝聚振兴合力。他与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将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把村党支部活动室变成“红色充电站”,带头讲党课,把党员大会、主题党日活动与乡村振兴政策解读深度融合,让党的声音直通田间地头。他还推动村“两委”与帮扶单位开展“党建+”联建共建结对子,让“乡村振兴人人参与”的理念深入人心。

何若林始终将廉洁自律作为立身之本。他带头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组织党员干部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资金使用,都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以清正廉洁的作风赢得群众信任,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何若林深知,建强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他始终将基层党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以建业精神中“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信念,将党建工作作为引领村庄发展的“红色引擎”,为党支部注入思想活力。近4年时间,他一手抓制度完善,建立“党员三会一课”学习、廉政建设等多项制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手抓队伍建设,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学习、外出观摩交流,提升党员素质。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着力培育新生力量,为党组织注入“源头活水”。在他的带领下,踩经村党支部从制度规范到队伍建设焕然一新,党组织凝聚力显著提升。全体党员在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工作中主动亮身份、作表率,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何若林入户宣传反诈骗常识。

“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他将系统性思维注入乡村治理,创新推行“网格化管理+党员承诺制”,将全村划分为11个网格,17名在家党员认领责任区,承诺每月为群众办一件实事。将村干部、老党员、网格员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组成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队伍,为解决踩经村大小事务提供坚实基础。联系专家开展技能培训公益课堂等方式,持续为踩经村乡村振兴增色赋能。通过“四职干部分片负责、小组长包组、单元长联户”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民情动态全掌握、群众诉求快响应,党群关系愈发紧密。

“乡亲们期待的眼神,使我牢记入党时的豪迈誓言。心里总是觉得不做好驻村工作,不为乡亲们做好每一件事情,就觉得对不起党组织的嘱托与信任。”何若林一脸坦诚地说。

“驻村的每一天都在重塑我对人生与事业的理解。”从镇机关到村里,何若林用近4年时间绘就了踩经村“智”“志”双扶的振兴图景,在大山深处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奋斗答卷。

近4年时间,何若林帮助乡亲们解决了一桩桩操心事、烦心事,用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生动写照。扎根踩经村的1300多个日夜,何若林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践行初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奉献担当。“这片土地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他目光坚定地说。

真抓实干兴产业,善治固本抓治理,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何若林深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想让村子真正富裕起来,还需要发展产业。发真力,兴产业。何若林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提出了种植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思路。他邀请农业专家来村里授课,指导村民科学种植;同时,他还积极联系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协调各方资源参与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村级经济发展动力。

结合村情实际,他紧扣沿河县“一主两辅”产业布局,积极组织开展养殖业结构调整,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肉牛、生猪产业,形成稳定增收渠道。在产业发展上,他更是主动作为,争取10吨茶叶专用肥助力150亩茶园增产;组织群众种植200亩辣椒,带动农户增收;扶持家庭农场、养殖合作社,通过“大户带脱贫户”模式,盘活年出栏1000头生猪养殖场,让集体经济实现从“弱”到“强”的蜕变。为确保村集体、农户与产业间形成紧密联结,何若林采取双向发力策略,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024年,踩经村村集体经济项目喜获收益:入股夹石镇集体经济公司获得2万元;发展茶叶产业收入3.15万元。踩经村成功扭转“空壳村”困局。

何若林与工作队队员商量工作。

发展是硬道理。何若林以“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魄力,全力推动踩经村产业振兴与基础设施升级。他积极争取资源,修缮村内公路坍塌点、铺设自来水管道、新建党建活动室、完善通组公路安保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对接司法厅完成学校和文化广场绿化,打造宜居环境。此外,他还以法治建设为抓手,创新开展“法治夜校”“法律进乡村”等活动,完善矛盾调解机制。2024年,踩经村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实现“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目标,为村庄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环境。

民生福祉始终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何若林始终将“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牢记心间。三年间,他带领村“两委”争项目、跑资金,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修缮6处公路坍塌点,铺设4千米自来水管,安装130盏太阳能路灯,新建党建活动室、绿化文化广场……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让村庄旧貌换新颜。面对弱势群体,他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为32户监测户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开发22个公益性岗位,解决136名困难群众低保问题;创新关爱留守老人、儿童举措,定期走访慰问,用行动传递党的温暖。踩经村2021年、2022年连续通过国家和省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何若林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他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3年累计调解纠纷20余起;创新环境卫生“分段包干+奖惩机制”,让村庄常年保持整洁宜居;开展文明村创建、扫黑除恶等活动,厚植文明乡风,凝聚发展合力。如今的踩经村,党旗高高飘扬,产业蓬勃发展,村庄和谐美丽,村民幸福安康;庭院错落有致,村容整洁有序,文明乡风蔚然形成;干群齐心、邻里和睦,处处洋溢着村兴民乐的美好气象。

何若林向村民了解家庭经济生活状况。

乡村治理是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抓手,更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举措。何若林立足踩经村实际,带头对通村通组道路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同步加强人居环境政策宣传,通过示范带动引导村民落实“门前三包”、维护公共区域卫生。推动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优先”原则,带领大家不厌其烦地走村入户开展思想疏导,在暖心、动情的微笑服务中化解纠纷。激活治理效能,共建平安乡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这是踩经村社会治理的生动写照。村民杜大爷说:“现在晚上出门放心得很,路灯亮堂堂,巡逻队常转悠。”

脚上沾泥,手上干事。何若林主动请缨的背后,是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而他心怀信念、脚踏实地、带病坚守的战斗身影,诠释着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品格。近4年的驻村历程,真心为民写深情。何若林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将执着与奉献精神融入乡村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在老区土地上与当地干部群众坚定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振兴图景。

践行初心谋长远,昔日“边僻村”焕发新气象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水”。何若林依托“万才返乡”机制,积极培育后备人才,为踩经村长远发展储能蓄力。不断强化基层治理水平,让踩经村成为文明、和谐、团结、友爱的幸福村寨。

自2021年10月驻村以来,何若林扎根山村,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职能,坚持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群众的“心里话”、紧盯群众的“身边事”、细算群众的“生活账”,将驻村帮扶工作牢牢记在心里、握在手中、扛在肩上,持续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不断提高群众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何若林入户了解脱贫户在外务工成员的基本情况。

近4年时间,他深入排查村民是否存在返贫风险和新的致贫隐患,详细了解农户收入支出、产业就业等情况,及时向村民传达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措施,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动真情、交真心,思村民所思所想,解村民所需所求。累计开展相关政策宣传100余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和文化惠民活动30余次,为群众办实事100余件,调处矛盾纠纷20余件,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始终立足实际,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凝聚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最大公约数,打通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协助村“两委”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红黑”榜,明确“最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标准,扎实开展评选活动,不断引导群众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形成互学互比互促文明新风尚。坚持以改善村容村貌为抓手,按照“整村推进、全面提升、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开展乡村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积极筹措资金,逐步完善龙头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里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村寨蝶变焕新貌。

何若林入户宣传文明家庭建设知识。

一次驻村,一生情怀。何若林带着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心怀敬畏、真心为民的温暖与力量,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踩经村的乡亲们带来改变,让踩经村的乡村面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年一个新变化,让踩经村1900名村民看到了村寨的美好未来。

4年的驻村生活转瞬即逝,当何若林即将离开这片热土时,踩经村乡亲们纷纷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之情。看着一张张笑脸和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何若林深知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我只是做了一名驻村干部应该做的事,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都给了我无尽的感动和力量。”何若林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叶飞

一审 阙成岱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