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到操场上去!

时间:

“走,到操场上去!”

下午课后延时服务时间,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劳动街小学举办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校内联赛正酣。赛场上,运动员激情似火,绿茵场上“加油”“好球”声不绝于耳。

今年春季学期,甘州区各中小学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课间15分钟、“阳光体育”大课间、社团活动常态化开展,校园足球、“绳彩飞扬”、乡土游戏展示等特色体育竞赛活动如火如荼,保障了学生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我们从课程改革、活动设计、内容更新、师资优化、场地保障、经费配套、家校共育、教育督导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孩子们爱上运动、爱去操场、快乐成长。”甘州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青说。

“优”化设计,“乐”在其中

“带好跳绳,一个都不能少,咱们去跳绳啦!”下课铃刚响,甘州中学二年级(5)班班主任李秀娟就提醒全班学生,带上跳绳到操场上去活动。在教师组织下,学生有序奔向操场,跳绳飞扬间享受课间15分钟的运动快乐。

“课间休息调整到15分钟后,孩子们更乐意到操场上去玩了。以前有些孩子担心上厕所,再加上做游戏、做运动会迟到,现在多了5分钟,时间更宽裕,可以玩得更尽兴。”李秀娟说。

甘泉街小学则在上课铃声之前1分钟,添加了语音提示,当孩子们听到广播就轻松回到教室;北街小学教育集团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间“微场地”“微运动”,打造15分钟活力课间;在大满镇中心学校,每逢少年宫活动时间,孩子们奔向操场,敲起锣、打起鼓,舞龙等,校园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据介绍,今年春季学期,全区2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已开设426个社团基础上,鼓励原有足球、跳绳、轮滑、武术、竹竿舞等社团负责教师在活动内容、形式上玩出新花样、新样态。同时,积极开发舞龙、舞狮、滚铁环等“非遗”和乡土文化社团,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融”合家校,“喜”在其中

“预备,开始!”随着家长一声口令,甘州区青西小学四年级(2)班学生高若楠熟练地挥动起跳绳,开始了每天30分钟的运动打卡。

“在学校的倡导下,我们家长只要有空就陪孩子锻炼身体,孩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逐渐养成了每天运动打卡的好习惯。”高若楠妈妈开心地说。

近年来,甘州区各学校立足实际,从师资、场地、器具等方面增加体育运动新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在体育课程、体育活动“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同时,持续深化体教融合,进一步促进家校教育协同,增强了合力共育效果。

“校内通过体育课、大课间、课后服务等,在操场上落实1.5小时,校外再由家庭协同保障0.5小时,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还为学生成长营造了和谐家庭氛围,密切了家校共育关系,一举多得。”青西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温玉琨说。

此外,甘州区积极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通过资源共享、课题共享、活动共享,加快青年体育教师成长步伐,为全区体育工作整体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我们将加快构建体育教师补充配备、专业提升、待遇保障等全链条的新机制,让体育教师的腰杆真正‘挺’起来。”甘州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教育考试中心主任田明说。

“力”求合作,“赢”在其中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日常活动中想玩、会玩,这是我校一直以来秉持的体育育人理念。今年年初,我校应时而动,制定计划并扎实推进,确保‘2小时体育活动’保质保量开展。”劳动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寇学昭介绍。

然而几年前,甘州区部分学校也曾面临场地不足和体育器材不够等难题,制约着学校更好、更稳定地开展体育教育活动。为此,甘州区教育局鼓励各学校尽可能保障和满足体育场地建设、扩充经费和体育器具购置、更新经费,并积极与区委宣传部、区少工委等部门衔接,以项目建设方式积极推进学校操场改造升级和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落地。

同时,鼓励各学校积极向街道社区、社会团体寻找合作机会,解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具、资金短缺问题。据统计,今年以来,各学校向社会各界争取和引进各类资金80多万元,接受捐赠体育教室1间、体育用品2000多件套,补齐了学校发展“短板”。“让学生动起来,让学校‘嗨’劲十足,就得有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智慧和担当。”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缪自军说。

前不久,甘州区教育局进一步完善修订督导评估指标,特别添补全区中小学落实“2小时体育活动”情况的督导评估指导意见。“今年我区学校工作督导评估方案把落实‘2小时体育活动’作为重要督导项目,把学生愿不愿到操场上去作为一条督导评价指标,就是要以督导之力推动全区中小学体育工作求实创新。”甘州区教育局副局长、区政府教育总督学卢建明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蒋振峰)

作者:尹晓军 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