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合伙人”下沉服务走心更暖心

云城区富宁社区在便民服务活动室举行“我和我的社区”绘画素描活动。受访者供图
在云浮市,一场以“社区合伙人”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悄然改变着城乡社区的面貌。
通过整合辖区资源、激活社会力量、搭建供需平台,云浮市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精准服务”的治理新路径。自推行以来,全市已组建106支“社区合伙人”队伍,孵化出“四点半学堂”“幸福定格”等300余个共建项目,累计开展活动超千场,服务居民近10万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资源不足的难题,更让党群服务中心从“办事窗口”蝶变为居民“幸福家园”。
●南方日报记者 陈玮琪
机制创新▶▷
构建“需求—资源—服务”精准闭环
“我是一位妈妈,日常需要照顾小孩,自己会的不多,有没有合适的培训,让我也能学点技能?”“小孩在学校好像遇到什么事情,但不愿意在学校进行心理咨询,社区能不能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入户宣传政策时,云城区富宁社区工作人员收到了居民的需求反馈。
“针对妈妈们的需求,我们引入家政培训中心,在正月初九开展育婴技能培训,有12位妈妈参加。”富宁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琼提到,针对居民反馈的心理咨询需求,社区链接云浮中学的专题研究课题组开展心理讲座,邀请小孩和家长一起参加,为大家答疑解惑。
不论是组织家政培训还是心理讲座,都是富宁社区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的生动实践,也是云浮市推动“社区合伙人”模式落地试点的一个缩影。
据悉,云浮市深入实施全市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行动,在全市选取14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试点引入多元主体,目前已组建106支“社区合伙人”队伍,通过“四个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收集群众服务需求,推出社区曲艺、兴趣体验课、共享烘焙室、妈妈岗等共建项目300多个。
云城区金龙社区通过“敲门行动”建立“需求—资源”双清单,累计梳理就业培训、休闲娱乐等诉求110余条;云城区富宁社区运用“收集表单”小程序,动态更新居民需求,成功链接心理咨询、育婴培训等资源;新兴县城北社区建立“三张清单”(需求、供给、项目),每月更新公示,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0余个……依托“四个万家”普遍联系群众活动,云浮市各试点(村)社区的干部、网格员通过每周入户走访,动态收集居民需求,并形成需求清单。
有了需求清单,如何动员多元主体形成合力?
“作为试点社区,我们也在探索如何更好链接资源。刚开始多靠工作人员、志愿者队伍的力量来服务群众。”王琼介绍,社区有一个20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由党员干部带头,居民参与。“有一次开展志愿服务时,我们了解到有位居民是绘画培训班负责人,于是顺势引进绘画公益课堂,在社区打造亲邻花园。”
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云浮市正逐渐盘活社会资源——云城区金龙社区引入摄影协会、职业培训学校等36个合伙人,孵化“职通未来”公益技能培训项目;罗定市区屋社区整合艺术协会资源,打造曲艺、书法等服务项目;新兴县城北社区联合梵美艺术培训中心、唯艺音乐、丹朱棋艺,以“空间换服务”模式开设低偿课程,惠及居民超3万人次。
回顾试点村(社区)的例子不难发现,云浮市“社区合伙人”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精准对接的治理生态,通过系统化制度设计,形成“需求收集—资源匹配—服务落地”的全链条闭环。
空间破局▶▷
激活基层服务“神经末梢”
走进云城区金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人对弈品茗、孩童嬉戏玩耍、书画爱好者挥毫泼墨、快递小哥休憩充电……“以前都是办业务的时候才会来一趟,现在这里更像一个温馨的‘家’。”居民李女士对改造后的党群服务中心赞不绝口。
近年来,云城区践行“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理念,通过去行政化、去形式化、去办公化、提升服务水平、提升人气热度“三去两提升”的方式,盘活公建配套和闲置空间,打造出“邻里之家”“暖蜂驿站”服务阵地。此外,通过“腾笼换鸟”创意改造,将低频使用空间转型为书香童趣屋、共享自习室、乐龄时光社、就业驿站、宝藏邻居工作坊、共享烘焙室、“好人议事坊”等20余个特色场景,涵盖全年龄段群众需求。
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分类提升的工作,全市都在持续推进。通过推动全市973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硬件+软件”提档升级,云浮市积极探索推进“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建设,带动试点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均每月到访人次较之前上涨50%,将党群服务中心建成群众想来、愿来、常来的温馨家园。
空间破局,带来了群众幸福场景的扩容。
围绕“一老一小一新”等重点群体,新兴县城北社区开展老年大学社区教学、亲子公益乐跑、寒暑假托管等服务项目,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打造全龄段服务体系;云城区富宁社区开设“四点半学堂”“寒暑假托管班”,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课后托管难题……
“除了为居民提供服务外,我们还注重在社区活动中挖掘热心群众,构建社区自治共同体。”新兴县新城镇城北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社区成功孵化培育出妈妈帮、乐邻业主等群众性组织,常态化为社区提供维修、义剪、缝纫等服务,并通过开展“服务民星”评选、积分兑换、暖“新”活动等方式,形成由“单向付出”转为“奉献、积分、回报”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合伙人的凝聚力和社区向心力。
“下一步,我们将探索更多样的形式链接合伙人与居民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用好场地设施,引入社会资源,吸纳社会力量,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云城区云城街道金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霖瑜说。
云浮“社区合伙人”模式的成功,源于对基层治理痛点的精准回应与制度创新的系统布局。从需求清单到资源整合,从空间再造到场景扩容,这一模式不仅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居民“愿意来、经常来”的温馨家园,更构建了“党委统筹、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共同体。
当“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当“行政空间”转型为“民生场景”,云浮实践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鲜活样本。
■声音
去年我就成为富宁社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参加了垃圾分类、应急救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后来了解到社区在招募“社区合伙人”,我在今年2月便欣然加入。
4月3日清明节前,我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牵头组织了一场青团制作活动,提供了糯米粉、花生、芝麻等原料和工具,和20多位居民一起动手,并将成品分享给社区的老人家。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社区的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青团也成为居民之间的一个纽带。今后,我将继续为社区出力,为社区居民服务。
——蚁厨生鲜负责人练丽红
学习围棋有很多好处,可以增强抗压能力,提高专注力、思维能力,培养耐心,是一种很好的技能,我之前曾送课进学校。
偶然得知社区居民有学习围棋的需求,这与我希望推广棋类文化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决定加入“社区合伙人”队伍,并与金龙社区协商安排了公益课程。
我是“社区合伙人”也是社区居民,“社区合伙人”模式给机构提供了平台,给居民提供了资源,让社区管理从“单边”向“共同体”发展,感觉真不错。
——云浮丹朱棋院院长容莉萍
对社区特殊群体的关注,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待业青年、骑手、宝妈、居家老人等,是我加入“社区合伙人”的初衷。我希望利用自身在美育领域的专业能力,为城北社区提供艺术疗愈、技能提升等服务,增强居民幸福感与社会归属感。
我曾结合妇女节在社区开展“手作亲子台灯”活动,通过简易材料降低参与门槛,并融入“家庭温暖传递”的情感表达,看到了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服务升级效果。
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越来越被重视,接下来,我计划在社区开展心理疗愈方面的美育课程。
——梵美艺术培训中心负责人温绮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