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八角笼中KO偏见的女中医石铭

时间:

石铭和外教巴格在赛场。巴格/供图

在综合格斗的世界,女中医石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闯入者。

半年前,面对比自己身高高出十多厘米的全职MMA(综合格斗)选手冯萧灿,身高1米58、500度近视的石铭用一记高扫踢KO对手,夺得UFC(终极格斗冠军赛)格斗之夜澳门站精英之路女子草量级冠军,拿下UFC正式合同。但获胜的她没有表露一丝兴奋,而是含泪脱口而出:“我很担心我的对手,希望她没事。”这一幕在八角笼中罕见,却也成了她“格斗医生”最鲜明的标志。

在世界顶级赛场上演“黑马”逆袭,附加职业反差感、软萌的外表,石铭迅速成为刷屏国内外社交媒体的话题人物。但17胜5负1KO的战绩说明,她的获胜并非偶然,甚至不囿于赛场,而是一次次与刻板印象漫长角力的结果。

为了击穿更高的职业天花板,借着清明节假期,石铭专程从昆明奔赴北京,与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张伟丽一同训练。“灵活、谦逊、专注”,石铭在偶像身上看到一个顶级运动员的面貌,尤其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张伟丽的专注。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那么多人围观她训练,她却能屏蔽干扰,全情投入”。

“突如其来的关注”一度让石铭手足无措。在澳门夺冠后,她手机里涌入400多条未读信息,她尝试回复,但信息像爆米花一样越涌越多;回医院坐诊,她的号常常“秒光”,有患者不为看病,只是来找她聊天;收到60多个采访邀请,她在镜头前几近失声……

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面对近在咫尺的张伟丽,石铭把问题藏在心里,只是在旁静静围观,默默跟练。外教巴格一眼看穿,“她太害羞了”,在他看来,石铭在赛场内外其实没有反差,之所以她在比赛中更加自由、自信,“因为生活里,她害怕有人跟她说话,但在八角笼里,她只需要用拳头说话”。

石铭出生于黑龙江,成长于云南昆明,13岁时,她开始习武,尝试过跆拳道、散打、拳击等项目,但从专业运动员选拔角度,她并不具备先天身体条件和优异的运动能力。“我大学体测800米跑成绩都垫底。”她笑称自己力量、体能、速度、平衡都是短板,“从来不被看好”。但拥有超过30年摔跤和缠斗经验的巴格,却看到了这个戴眼镜的小个子女生“可塑”的一面。

2017年,为了增强综合格斗中的地面技术,石铭到昆明红星摔跤俱乐部追随巴格学习擒锁式摔跤。“很多爱好者来这里玩一玩,做两下就开始玩手机,但石铭总是认真执行我的训练指令。”巴格发现,石铭喜欢去训练馆里上大课,和不同风格、技术的选手对练,每次交手后,她都会将心得和策略记在笔记本上,“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谦逊和认真”。

相处期间,巴格了解到,石铭成长过程中,曾有教练对她直言:“你反正成不了气候,不如故意输给对手,给人家造势。”这种因刻板印象导致的“轻视”长期存在于她的搏击生涯中,但在巴格看来,石铭可以让“四两拨千斤”成为现实,“上场前,我们的角色常被定义为‘炮灰’,但结果往往是我们获胜”。

“她比普通选手更懂得怎么把人打疼。”为了弥补石铭在体能等方面的短板,巴格在教学时十分注重用“巧劲儿”,他指着鼻子说:“比如打这儿,可能出现很血腥的场面,但伤害未必很大。”他把拳头移到颧骨下方,“打这儿不会有明显伤痕,但可能会让你瞬间脑袋发蒙,失去行动力”,他从不主张训练时全力击打对手头部,“我希望选手们能避免伤病,且打得更聪明”。

看似温和的训练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20年,石铭得到和国内顶尖选手对战的机会,巴格因特殊原因未能到场指导,“对手都有团队,我就一个人,连递水都是临时找在场的工作人员帮忙”。但独自上场的石铭4场全胜,“教练在赛前已经预判对手会做什么,我只需要认真执行战术”。这次经历后,石铭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有被看好的可能。

甚至KO冯萧灿的那记扫踢也非“神来之笔”。“我的臂展只有1米53,比一般选手更短,所以教练一开始就要求我把腿练好。”在石铭看来,“综合格斗是所有格斗中最考验脑力的,光摔跤就有100多种技巧,它拼的不是蛮力,而是智慧”。

在巴格的帮助下,石铭总能在比赛中完成有效击打,但作为医生,她也比常人更清楚每一记重击可能造成的伤害。“学医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出拳,而是怎么收拳。”

“她总想‘安全获胜’。”巴格坦言,石铭常在比赛中展现出医生的恻隐之心,他记得在UFC赛场上,石铭面对韩国选手徐艺谭和中国选手董华香时,都出现了“收手”的情况,尤其在面对徐艺谭时,第一轮对手倒地,她没补拳,这个决定险些让她输掉比赛。

因此,在和冯萧灿比赛前,石铭不断给自己“洗脑”,“我要果断一点”。结果,在高扫对手后,石铭执行战术完成补拳,冯萧灿却倒地近10分钟没有反应,站在一旁的石铭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紧紧攥着手,“我被自己的腿的力量吓到了,她很年轻,潜力也很大,我很担心她,怕伤到颈椎”。巴格翻出她获胜时的视频,“你看,她马上就快哭出来了”。

这是一个“非典型”的夺冠时刻。但在巴格眼中,即便石铭出现因顾虑过多而失去胜利的情况,他也能够理解,“我不想改变她,我们一直走到现在,创造那么多奇迹,就因为我们在这项运动中感到快乐,我不愿为了赢下比赛,让她做违背心意的事情,相对年龄、双重身份等现实困难,这才会让她真正放弃”。

面临职业与爱好的拉锯、仁心与竞技精神的冲突,石铭成为一个用医生思维计算伤害值,却为最原始的竞技快感坚持在赛场上打拼的矛盾体。但正是这个集合了矛盾和反差“不被看好”的女性,却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层层偏见中开辟自己道路的范本。

当被问及是否会为了职业发展放弃医生工作时,她给出了一个典型的“石铭式”回答:“我想再争取更多场比赛试试看,毕竟医生可以干到60岁,但打比赛可能就这几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自身的清醒认知,以及在这种认知下依然选择前行的勇气。

关注渐渐退潮。但石铭早已为下一次比赛做好准备,“希望能尽快再次站上赛场”,她渴望的,是八角笼中纯粹的战斗时刻。

本报昆明4月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8日 08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