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游泳的他撒开8岁女儿的手 跳入冰水连续托起两个男孩

郭杰奋不顾身跳进冰水,连续托举两名男孩脱险。视频截图

郭杰。警方供图
遇到有人落水,你会怎么办?很多人会大声帮忙呼救。而他,撒开自己8岁女儿的手,奋不顾身地冲向了冰面中央,跳进冰水连续托举两名男孩脱险。
2024年12月15日,这惊险又感人的一幕发生在沈阳市铁西区仙女湖公园内。勇敢出手救人的是沈阳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有组织犯罪侦查支队民警郭杰。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自2008年起,组织开展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在2025年第一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中,辽宁的郭杰光荣上榜!
候选人:郭杰,男,198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2007年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现任沈阳市公安局有组织犯罪侦查支队侦查一队民警。
从警以来,他忠诚履职,兢兢业业,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个人嘉奖4次。
听见喊“救人”
他撒开8岁女儿的手冲了过去
2024年12月15日,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仙女湖公园的冰面上,不少人在嬉戏玩耍。郭杰正带着8岁的女儿沿着仙女湖的岸边往家里走。
忽然,听见不远处有呼救声。郭杰顺着声音看去,只见冰面塌了一大片,两个正在玩冰车的儿童落入冰河中。其中一个侧倒在水中,只能看见一条腿和半张脸在冰面上起起伏伏。
情况万分紧急,郭杰撒开女儿的手,一边跑向落水儿童,一边喊道:“姑娘,你别乱跑!在这等我!”
奔跑、匍匐、跳进冰水
连续托举两个落水男孩脱险
当日气温-10℃,脚下冰面吱嘎作响,冰面裂缝越来越大。郭杰迅速俯下身子趴在冰面上快速匍匐前进,3米、2米、1米……快到近前他发现在水中的孩子渐渐没有了声音,口鼻被冰水淹没,身体开始下沉。郭杰来不及多想,直接跳入水中。湖水深得够不到底。万幸的是,郭杰的脚踩到了一截水下施工作业的管道。郭杰一把拽住已经沉入水中的孩子,奋力将他托上冰面,推给周围帮忙的群众。
此时,浸在冰水中的郭杰已经冻得满脸通红,双手冻得僵硬,浑身上下钻心地疼。可他顾不上寒冷,划着碎冰使劲快速地向另一名孩子靠近。周围群众闻声而至,陆续有人拿来了救生圈和木棍……
“湖水很深,大家小心!”郭杰大声呼喊。
落水儿童抓住了救生圈,但身体已经无法行动。
“孩子快抓住,别乱动……”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趴在冰面上递出树枝帮助营救,但树枝没有勾住孩子。孩子紧紧地抱着救生圈,小脸失去了血色。
郭杰猛地踩住水中的管道,挺起身换了口气,将大半个身子再次探进冰水里,一次次将木棍伸向男孩。“勾住了!勾住了!”郭杰用木棍勾住救生圈,将男孩拽到自己身边,用全力托抱到冰面上。两名男孩成功获救,现场群众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救人后默默带女儿离开
他说“是警察,遇到事就得上”
此时的郭杰已经筋疲力尽,小心翼翼地撑着冰面,但也无法爬上来。一阵熟悉的哭声传来,郭杰这才发现,原来不远处的女儿已经哭得脸蛋上结上了冰霜。
周围群众合力用木棍将郭杰从水中拽了上来。上岸后,郭杰全身都已经湿透了,不停地打着哆嗦。他用冻僵的手拍了拍衣服上的冰碴,在周围群众的掌声中带着女儿离开了现场。
事后,说起救人的经过,郭杰腼腆地笑笑,“我是警察,遇到了咱就得上”!
郭杰作为一名公安民警,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中,特别是在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舍小家、为大家,冲得上、打得赢,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示了人民警察忠诚担当、勇毅果敢的高尚品格。
对话郭杰
关键时刻一定要敢于牺牲
记者:冰天雪地跳入冰水中挺危险的,当时冲过去的时候有十足的把握吗?
郭杰:当时没想过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将两个孩子救上来。其实我不会游泳,当时冰面太薄了,爬过去的时候心里也是害怕的,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我是警察,更是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我必须要冲在前面,一定要让两个孩子安全上岸。
记者:女儿目睹了你救人的全过程。事后,女儿是如何看待你的勇敢行为?
郭杰:女儿在身边看到了救人过程,当时她也害怕,也吓哭了。救人后,女儿对我说了一句“爸爸你真棒,你是英雄”,我都感动得哭了!平时女儿对我的警察工作也感兴趣,她也知道关键时刻警察是保护别人的。
我希望通过这件事,给女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知道当有人遇到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她要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记者:救人后你说过一句话“我是警察,遇到事就得上”。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郭杰:当警察是我从小的理想,希望自己是保护别人的那个人。从警17年,我更加明白作为警察,关键时刻一定要敢于为人民群众牺牲。人民利益遭到侵害的时候我们要冲上去,人民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更要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冲在前面。
记者:英勇救人之后获得了表彰和荣誉。请问你是如何看待荣誉,有什么感想?
郭杰:救两个孩子的瞬间,我眼中只有生命本身,没想到荣誉。相比荣誉,当时更加体会到的是责任。当警察,就接受了这份责任和使命。而这荣誉对我来说是鼓励,是鞭策,是我前进的动力,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在人民的监督下,我将竭尽全力带着这份荣誉和信仰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吕洋 首席记者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