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耕读教育向纵深发展
【专家点评】
“耕读传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重要的社会共识,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所推崇的立身处世方式。随着时代变革和文明演进,“耕读”从传统意义上“晴耕雨读”“昼耕夜读”“以耕养家”“以读兴家”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演变成为“耕”“读”并重、劳动实践与理论教育相融相促的教育理念。进入新时代,“耕读教育”赓续创新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发展成为综合育人的有效载体,亦是传承弘扬我国农耕文明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耕读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耕读教育仍面临思想认识不够清晰、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教育模式创新不足以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对症施策,方能持续推动耕读教育向纵深发展,提升综合育人效果。
在深化对耕读教育的思想认识方面,一是应厘清“耕”与“读”的深刻内涵。“耕”与“读”不是简单的“体力活”和“读课本”,而是“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与实践的集中体现。要警惕当前“以读代耕”和“耕多读少”两种错误倾向,着力构筑以耕促学、以学助耕的育人体系,推动“耕”与“读”彼此激发、相互促进。二是要深刻把握耕读教育综合育人的功能定位。新时代耕读教育不仅是亦耕亦读的教育方式,更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的重要途径。不能将耕读教育简单等同于劳动教育,而是要将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耕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劳动实践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在优化耕读教育教学体系方面,应深入推进优质教材、课程及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打造高质量的耕读教育教学体系。教材建设方面,组织编写农耕文明、乡土文化等相关教学案例和系列教材,并加大优质教材的普及力度。课程设置上,深挖已有课程中的耕读教育元素,找准教学内容结合点,强化耕读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及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涉农高校尤其要对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投身“新农科”建设,改造传统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具有耕读教育特征的农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同时,鼓励将耕读教育纳入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开设以“大国三农”“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文化与治理”等为主题的通识课程,打造一批优质的农耕文化品牌课程。师资建设方面,积极培育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对校内教师的培训,提升其课程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聘请农林科技专家、农业企业家、乡村工匠及非遗传承人等兼任耕读教育校外实践导师,可建立“耕读教育导师库”,实现规范化管理与培训。还可通过校际课题合作,建立“智慧教室”“全国耕读教育虚拟教研室”等平台,破解资源不均难题,推进耕读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在创新耕读教育实践方式方面,应充分挖掘学校、社会、乡野中的耕读资源,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丰富耕读教育载体和形式。首先,统筹整合、改造提升校内耕读资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搭建“智慧农业”等劳动教育平台和虚拟仿真耕读体验馆等沉浸式场景,促进耕读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学生对于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业态及新变化的认知。其次,深入挖掘本土农耕文化特色,依托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现代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等乡土资源,打造农耕文化景点和品牌。通过田园耕读、文化体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文化共识和价值认同。再次,广拓资源,加大与现代农业企业、大型农场、校外实验室及科技创新园区等的合作力度,深化产学研融合,打造高水平的耕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将数字技术、无人机、物联网等现代农业技术和创新成果引入耕读教育全过程,培育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此外,涉农高校要持续探索以“科技小院”为代表的实践育人模式,常态化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真正将耕读教育扎根乡野。
(作者:张玲玲,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海波、邓晖、严圣禾、张锐、马跃华、冯帆、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