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医附院“组团式” 帮扶激活县域医疗 “造血” 引擎

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遵医附院”)派驻的帮扶团队,通过技术、人才、管理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幅提升受援地医疗服务水平。
一体化管理+专科建设双轮驱动升级
遵医附院联合黔南自治州人民医院组建团队对口帮扶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三都医院”),遵医附院骨科一病区主任吴术红为“组团式”帮扶队队长,任三都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遵医附院“组团式”帮扶队队长、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术红开展手术。
帮扶团队立足三都医院实际,建立健全医院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新的质控体系,精简质控指标,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整合县域医疗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创新实践专科共建,推进分级诊疗新模式。
遵医附院帮扶团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加强重点科室和薄弱学科建设。深入调研梳理学科、人才短缺等关键问题,推动独立划分神经外科和骨科并细分6个专业组,实现精神科开科、康复中心和介入导管室运行,谋划立项省级重点专科、建立骨科等专科联盟。在已建成的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基础上,推动新院区搬迁,搭建远程影像等远程医疗中心,新建并启用危重孕产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在人才培养上,推行“1+3导师制”对骨干进行跟师培养,持续开展“3+1”强学助考,创新实施“日讲月考”人才培养计划,遴选医务骨干到帮扶医院“整建制”进修。
帮扶团队多措并举,帮扶成效显著——2024年6月至12月,县域就诊率超90%,成功开展40余项黔南州“首例”手术,特别是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技术的精准化与微创化发展。2024年该院手术总量达到了8456台,同比增长21.39%,其中三四级高难度手术量增长了32.07%。
“五位一体”推动医疗服务水平跨越发展
遵医附院联合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派驻包括遵医附院麻醉科刘富兵副教授为队长的专家帮扶团队,围绕纳雍县人民医院管理水平提升、专科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教学能力、文化建设水平五个方面开展帮扶工作。
从优化管理方面破题,构建“大医务”管理模式,合并质控、病案等管理部门,组织全院科室质量控制与培训,制定33项内部管理制度;在专科建设方面,巩固建强省市级重点学科,计划申报新专科,新建儿科急诊等专科,扶持普通外科等标杆科室,为短板科室采购设备,鼓励开展新技术,与帮扶医院签订专科联盟;同时,完善人才梯队,引进专业人才,选派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制定“师带徒”工作方案,帮扶专家结对培养骨干,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2024年6月至2025年2月,在“组团式”帮扶团队的帮助下,纳雍县人民医院门诊、手术量分别增长19.96%、11.75%,三、四级手术增长44.62%,开展14项新技术。
三维赋能激活基层医疗引擎
为进一步提高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关岭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遵医附院派驻以该院儿童神经遗传内分泌科田茂强博士为队长的帮扶团队,秉承“‘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帮扶理念,实行“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工作模式,制定完善《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等多项制度;医院胸痛中心于2024年6月获国家级认证;已建成5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扶持专科;购置3D腹腔镜系统及高清腹腔镜系统等多套大型医疗设备;把儿童心理健康及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纳入2025年医院十件实事之一,截至3月底已经进高中校园开展工作2次。
此外,帮扶专家积极参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到分院坐诊、开展业务培训及义诊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医院发展和人才储备需要,推进员额制人员招聘,选派干部职工进修,拟定人才引进和培养管理办法,2024年年底,该院与遵医附院建立6个博士工作站。

遵医附院“组团式”帮扶专家在关岭义诊。
2024年6月至2025年3月,帮扶专家组共开展诊疗3059人次、手术147台次,开展15项新技术,开展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关医言之有“例”系列》8次;帮扶专家下医共体分院199人次,培训1509人,远程诊断超1.7万例。
自2022年以来,遵医附院团队派驻的38位专家带着“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的使命,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从专科突破到机制革新,从能力提升到人才蝶变,受援医院医疗服务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来源 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程丹
编辑 汪盈平
二审 龙艳
三审 杨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