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核心是什么(以“名”论“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在道经开篇首先提出了其核心思想一一“道可道非恒道”,然后用弓弦之乐(即"名")来阐释这个论点。也就是说,从“名可名”到“众眇之门”都是在讲弓弦之乐的理论,并以此作类比论述了“道”为何要“可道”而不能“恒道”。
传世的《道德经》是由道经和德经组成,其名称也是经历了多次变迁。汉初称《老子》,汉景帝时称《老经》,西汉末称《道德经》。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老子》甲乙本,让今人对传世《道德经》有了重新的认识。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个人对道经开篇的思考。

一、传世《道德经》开篇的名家注疏
道经的开篇可谓如雷贯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历代许多名家都对其进行了注疏,其中有四人比较受推崇。

下面我将四家对道经开篇的注疏以图片形式展示,有兴趣的可以认真看看(其实可以不看)。
下图是西汉河上公的注。

下图是魏晋时期王弼的注。

下图是明末王夫之的注。

下图是清代魏源的注。

讲真的,我确实是看得云里雾里、脑袋发胀。个人体会是,他们注疏的共同点是“务虚”,并没说出个所以然。
这几个月一直在思考,什么是道?什么是名?老子在开篇到底想讲什么?前几天突然开悟了:老子在道经开篇是以“名”释“道”,目的是阐释道的核心思想。
重点就是要想通弄懂“名”到底是什么?
二、“名”是弓弦之音
(一)“名”的传统解读
“名”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其字源演化如下图。
许慎认为“名”是“冥不相见,以口自名”;
古文字专家马叙伦认为“名”是“月光照窗”;
古籀名家林义光认为“名”是“命名”。

传统正是以“命名”之义来释读“名可名”的。
(二)“名”的个人解读

认真盯看“名”的甲骨文,大家都认为的“月”其实应该是“弓”。

改变了这个认知后,甲骨文“名”就是从“弓”从“口”,其本义应该是“弓弦之音”,引申为“弓弦乐器”。
(三)弓与音乐的关系
恩格斯认为,“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在山西朔县的峙峪遗址发现的一批距今28900多年的石镞,说明我国至少在两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弓箭了;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弓是在浙江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把距今8000多年的漆弓。
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了越王勾践与楚人陈音的对话,陈音曰“弩生于弓,弓生于弹”。也就是说,春秋末期的中国古人认为“弓”是在“弹”的基础上演进而来,“弹”要早于“弓”。

“弓生于弹”,此“弓”是弓矢(矤/䠶/射)”一一射箭之弓,此“弹”是弓丸一一射丸之弓(不同于今之弹弓)。

也就是说,严格上来讲,“弓”的历史要从“弓丸(弹)”算起,然后才发展到“弓矢(矤/䠶/射)”。所以,“弓”的历史可能在三万年以上。
专家认为,弓的发明与音乐的起源也有某种关系。英国科技史家贝尔纳曾说:“弓弦弹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乐器的起源。所以弓对于音乐的科学方面和音乐的艺术方面,都有贡献。”这让我想起了弹棉花的情景。
据说,竖琴是五千年前古波斯人发明的,后来传入中国,叫箜篌。具体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但肯定在先秦以前。
下图左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箜篌形象。

所以,我强烈确信甲骨文“名”的本义就是“弓弦之音”,而且就是“箜篌”;甲骨文“名”同时在告诉我们,箜篌在商代(三千多年前)已出现在华夏,可能是外来的,但也不排除是独立自创的。

另外,“弓之音”为“名”与“鸟之音”为“鸣”是同样的造字原理。

(四)中国古琴谱的特点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属于“模糊记谱”,完全有别于今天西方的“精确记谱”。
中国古琴谱最初是文字谱,唐末的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立的古琴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和节奏的记谱法。
完全可以推断,先秦以前的中国古琴谱肯定也是只记录“音位、指法”而不记录“节奏、速度、力度”等,即古琴谱给了人们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见,我们的先民对音乐的追求远比西方人要自由得多,这才是音乐本该追求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模糊记谱”落后于“精确记谱”一一这恰恰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三、道经开篇的重新解读
就道经开篇而言,《老子》帛书甲乙本和传世《道德经》主要有五点区别:
一是帛书中是“恒”非“常”;
二是帛书中是“眇”非“玅/妙”;
三是帛书中是“噭”非“徼”;
四是帛书中是“万物之始”非“天地之始”;
五是帛书中是“同胃(谓)”非“同胃(谓)之玄”。

下面我以帛书版《老子》甲本进行重新释读。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是比喻规则,在规则之内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并非恒定不变的。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名”,是弓弦之乐,每个琴谱都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并非只能弹奏出恒定不变的琴曲。
无名,萬物之始也
“万物”包括人类,在人类诞生之初是没有音乐的。
有名,萬物之母也
“万物之母”就是人类,即后来人类创造了音乐。
故恒无欲也,以觀其眇
“恒无欲"是讲保持情绪平和地弹奏;“眇”不是讲眼瞎,而是讲舒缓的旋律能让人闭眼倾听,如同催眠。
大家可以闭上眼,轻轻哼起《军港之夜》“军港的夜静悄悄……”,应该有助于理解“无欲”和“眇”。
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恒有欲“是讲保持激情澎湃地弹奏;“噭”是激叫、吼叫,是讲高亢的旋律如同惊涛骇浪在怒吼咆哮。
大家可以唱一唱《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应该有助于理解“有欲”和“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
“两者”是指“无欲之眇”和“有欲之噭”,“同胃(谓)”是指对同一个琴谱的表达。无论是平和舒缓的旋律,还是激昂澎湃的旋律,两者都是出于同一个谱子(甚至是出于同一个人同一把琴)的弹奏,表达的是同一个谱子,却弹奏出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旋律。
玄之有(又)玄,眾眇之門
“玄”是弦的古字,弓玄为弦,在这里指弹弦。同一个琴谱,弹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却又都不同,琴谱真是产生众多美妙旋律的根源啊!
结论:
老子在道经开篇首先提出了其核心思想一一“道可道非恒道”,然后用弓弦之乐(即"名")来阐释这个论点。也就是说,从“名可名”到“众眇之门”都是在讲弓弦之乐的理论,并以此作类比论述了“道”为何要“可道”而不能“恒道”。
弓弦之乐的乐谱,只是宽泛地规定了音位和指法,却没有规定弹奏的节奏、快慢、轻重等,对于弹奏者而言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同一个乐谱,同一个人每次弹奏的旋律会不同,不同的人弹奏出来的旋律更是不同。正是乐谱的自由度和不确定性,才会产生如此众多的美妙旋律。
老子就是用这个“弓弦之乐”的道理来论“道”一一社会的治理需要规则,但规则不宜制定过多过细,要给人宽泛的自由度和可选择性,即“可道”,而不能将人限制得只能走“恒道”。